潘本钰
潘本钰
借助儿童诗,让阅读与表达向思维深处漫溯
发布时间:2023/4/8 8:32:12     来源: 潘本钰     阅读:2445     字号:      

借助儿童诗,让阅读与表达向素养深处漫溯

宽甸镇中心小学   潘本钰

前言

再次感谢大家,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到这里,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励:您的关注,必将是我们成长中最珍贵的财富;您的建议,必将是我们今后成长、进步的方向。

背景

刚刚在这里上的这节语文课,关于儿童诗教学的粗浅尝试。其间有诸多不足,还请大家多提宝贵建议,让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,且教且学且思,不断完善自己、提高自己。

说到语文教学,我们在座各位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各自的心得。但也有着共同的困惑:我们在语文学科所付出的努力与期待,往往与学生考试成绩不成成正比。比如说,阅读理解浮在表层,少见深度思考;习作表达也是常常流于形式,难得写出真情实感。这应该是思维与能力的不足导致积累与运用的脱节,那么“双减”背景下的教学,怎样将知识的传递内化为能力的生长,怎样把语言的积累生成恰切的运用呢?

2020年,我从六年级毕业班回头执教一年级,出于好奇,我发现人教版教材中第一学段共收录了19篇儿童诗歌,而部编版第一学段共收录儿童诗歌91篇。这个数字的对比,让我格外留意儿童诗。儿童诗篇幅短小,语言生动有趣、贴近儿童生活,尤其是巧妙的构思,常常给人后知后觉的恍然一悟的感觉。它便于朗读,更能吸引孩子,激发其想象与联想,甚至是跃跃欲试把“我想写诗”的想法直接“提现”。

于是,我想,我们可不可以借助儿童诗教学,向阅读与表达的思维深处、素养深处走去,并将它作为课题研究,把自己的对语文课堂教学思考、学生能力与习惯培养的思考、个人专业素养提升根植于课堂,让我们师生的“教”与“学”更有“生长力”。

探究

围绕“思维”与“能力”这个核心,以“阅读”与“表达”为抓手,通过儿童诗的诵读与积累、感悟与品析、模仿与创作,激发想象,逐步训练学生“有内容可表达、有感情要表达、有条理去表达、有诗(思)路来表达”,为此,在研究过程中我着重于以下几点的思考与实践:

研究哪些因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留意、收集、诵读儿童诗。

研究什么形式有利于学生诵读、积累、模仿、创作儿童诗。

研究哪些成功的理论、经验适合用于指导、引领我们的研究实践。

策略

在本课题研究实践中,我主要尝试了这三种策略(ppt出示,不说出来):

一是儿童诗教学资源挖掘与整合策略

二是儿童诗本为教学优化与提升策略

三是儿童诗教与学活动护航保障策略

下面,我就来说说课题研究中一些具体的做法,这里面有尝试、有探究,不成熟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:

一、儿童诗教学资源挖掘与整合策略

一是儿童诗中寻找生活,在生活里发现诗歌。其实关于这一点,我的做法还是比较原始、有点笨拙的。我们是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,我利用采蜜集摘抄,每周都有更新与跟进,首先我会把自己读到的小诗歌拍照或截图,抄写在黑板或者大屏幕投影,给学生提供诵读和积累的素材,其次是发动孩子,自己留意做读书积累与摘抄,每周周也有时间,让他们诵读分享,师生也共同评议。这个做法,久而久之就成为班级公约,让学生深深感受到,诗歌并不是“高不可攀”,一切诗意的语言都是来自生活的发现。

二是要善于创设情境、利用情境同题引入。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,我都积极在创设情境,寻找儿童诗。比如二年级下册《找春天》一课,我们有了“春天”主题儿童诗朗诵会,有了望安的《春天在哪里》,有了王宜振的《春天很大又很小》等小诗的分享。由一个情境,带出一篇,甚至是几篇儿童诗的朗读,能真正实现语文教材的“例子”作用,实现抛砖引玉,为学生打开儿童诗的大门,不再把儿童诗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“一篇”“一首”。

二、儿童诗本位教学优化与提升策略

1.学习儿童诗,“读”是最好的方法。多种“读”的策略,让儿童诗教学返璞归真,直视童心。关于读,我尝试了这样几个策略:素读、速读、品读+朗读、诵读+拓读。

儿童诗语言浅显,富有童趣。但儿童诗不能“教”,却更适合“读”和“说”。因为成人化不恰当的“解析”,有时候会“破坏”儿童诗本身的韵味美和意境美,一种“直白的破解”,往往会打破孩子们的想象力。之所以这么想,是源自我的一次真实的教学实践。我印象非常深刻,一年级下册第七课《怎么都快乐》。记得当时教学设计的思路是,精讲第一小节,让后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小节,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快乐。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问题“你觉得这样玩,好在哪里?”预设是让学生感受独处是一种快乐。这个问题放出去后,学生们反馈特别积极,都举着小手争着回答问题。我的直觉是,因为这个问题答案显而易见,大家都会。于是我就提问了一个男孩,他说,“好”在感叹号的前面。当时我就一懵,他怎么会这么说,于是我继续鼓励他,“你看看,想一想,这么玩,好在哪里?”他有十分肯定地回答,“好”在“很”字的后面……当时的心情,无以言表。幸好其他孩子能够及时补白:这样玩,好在一个人安安静静,没人打扰,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。但课后我不止一次反思:儿童诗教学中,老师的问题怎么设计更恰切?该不该出示这样的问题?在什么程度上出示老师问题?所以,在那次之后,我调整了儿童诗教学策略,一开始就让学生体验“素读”,不带任何目的、问题、负担,就是纯纯地、自然地读,让学生滋生自觉的、个人的初读体验。接下来为“速度”,快速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读,能够在快读中感受一句、一行内语意上的停顿或相连,感受儿童诗的韵律与节奏。第三和第四步就是“品读”和“朗读”的水乳交融。最后是诵读积累和拓展阅读。

那么,品读,我们都品析儿童诗的什么?我觉得随着年级的升高,学生能力的增强,我们不要回避“技巧”,在关键处的追问和点拨,才会看到学生在儿童诗课堂上的“生长”。有这样的想法,还是源自我校多年来的,关于“生长课堂”“深度学习”的探究和实践。比如,在《童年的水墨画》这几课中,我设计的“品析”有这样几个角度:一是难读懂的、有新鲜感的句式,要品;二是有画面感的词语,要品;三是诗人惯用的手法(如,比喻、拟人、排比、夸张、反问……),要品;四是诗歌在生活里的切入点,要品。五是诗眼,如本课中的“染”字,要品。感受儿童诗想象的丰富神奇。

透过儿童诗的字里行间,向思维深处、向阅读与表达能力深处慢慢走去,需要读我们引导学生们透过文字本身想象到文字背后的画面、情感。

2.生长课堂策略——模仿与创作

刚刚提到的那几个“品析”,大家会担心,会不会让课堂会很“拥挤”。其实,就像今天的《童年的水墨画》不是在一节课必须都完成,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到两课时。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,就要想好,在这节课一课一得的点落在哪里,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哪个知识、哪方面能力上有所生长?我们就在哪方面做重点训练。仿写和创造,是儿童诗学习中的生长点。我们仿写的点,就落在你刚刚品析过的点上。比如说,在这节课之前,学生都会说AABB式的词语,那么这节课的生长点是什么?是引导学生积累有画面感的AABB式词语,用这样的词语仿说小诗句。

3.非儿童诗类的文本教学里寻找儿童诗的“生长点”。

以上,我们谈到的都是儿童诗本位教学的策略。非儿童诗类文本教学,我们也可以寻找诗歌的影子。

例如,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段落,我们在课件设计上稍加调整,把原文以诗行形式出现,学生们就会朗读出诗意;还可以选取文章的某一个恰切的段落,引导学生把它改写成小诗歌;也可以在教学中有意为之的引入诗歌资源。二年级有一篇《千人糕》的课文。在导入环节我引入贾尼.罗大里的小诗《需要什么》,为什么在这样的一篇课文教学之始,引入这样的诗歌?因为我发现《千人糕》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说说千人糕的制作过程。所以我尝试着让他们用诗的语言去介绍:

做一块千人糕,需要大米;大米从哪里来?需要水稻;水稻从哪里来?需要种子;种子从哪里来?需要果实;果实从哪里来?需要花朵;做一块千人糕,需要花一朵。

模仿是孩子的天性。就这样,我们在一篇这样类型的文章教学中,仅仅因为诗歌趣读的教学引入环节,埋下诗歌写作的种子,搭好由“读”到“写”的支架。所谓“写诗的支架”,无外乎诗歌语言上的特点、想象的燃点、生活经验的基点。

说到这里,有这样一件小事想跟大家分享。一年级的夏天,一节体育课后,大家都在喝水,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小事,一个孩子喝水后不着急吞到肚里,就在嘴里咕唧。我问你为什么还玩水?他解释的理由是这样的:我把舌头上的每个角落都铺满了水,那样我的脸蛋又元气满满的了。大家听了这个理由都笑了。我想不出继续批评的理由,我说你要是能好好说话老师就原谅你了。后来,他说我给你们作诗。结果,就变成这样的:

  我把舌头上的每个角落

都铺满了水

那样

我的脸蛋又元气满满的了

当时,我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。于是,我也以“水”为题,写一首儿童诗,当时有一个孩子喝水咳嗽了几声。我就这样写:

我想着

夸父逐日后的干渴

想一口气吞掉你

你却是那样调皮

挠痒痒了我的喉咙

却又从舌尖又逃了出去

化成彩虹向太阳奔去

三、儿童诗教与学活动护航保障策略

事实上,让儿童接受、喜欢儿童诗的时机弥散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里,而不仅仅是某一堂课。我还在这些细小方面努力:

1.开展“我爱童诗”朗诵会。

每天利用一些“边角料”的时间,例如晨谈、午休,语文课前,作业整理时间,等等,腾挪出 5——10 分钟的时间,进行读诗、写诗的活动,就会把诗的魔力一点点、一点点引进班级。

2.开展“我是小诗人”评选活动。

3.采蜜集里推荐摘抄,可以配合不同的季节、天气、节日,甚至儿童的心情,重视学生仿写、创作的讲评活动。

4.寻找“发表”的机会:珍视孩子们的“创作”,“大张旗鼓的”表扬,线上学习期间我们利用了微信群,线下学习是利用投影,把孩子的作品在全班分享、赏析,既肯定,又指导,让孩子们的兴趣更浓。

5.“青苗”小诗歌创作活动。

6.参加各级征文比赛活动。

反思

课题研究、课堂教学,一路走来,我也不断问自己:这样做,能不能有效果?仅仅是因为一时兴趣让研究浮在半空还是让它真正落地生根?这样做会不会耽误时间?不断地反思,在自我怀疑与不断坚定中,我逐渐明白:素养不是一天两天形成,能力不是一天两天提高。尽管我们走得很慢,但一直在走,在这个师生共同研学的过程中,把更多的儿童诗化成精神给养,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变得更加丰盈。

有人说,“未被凝视的世界毫无意义”,生命因聚焦而丰厚,研究因聚焦而通达。教学研究不是遥不可及的星空,而是触手可及的土地。幸运的是在这片土地上,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,在中心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,和我的伙伴们一起,既追梦星辰大海,也在人间烟火气中,向青草更青处漫溯。

  

 

Copyright : 版权所有 www.lnkdedu.com 宽甸教育局 宽甸教育局信息门户网站

辽ICP备202200368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:2106000018

地址:辽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邮编:118000

宽甸教育局主办 | 宽甸教师进修学校承办